【县(市、区)文旅融合亮点工作】淅川县:依托地域资源优势 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likeNum}}
535
2022-2023年各县(市、区)文旅融合亮点工作
2022年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各项决策和部署,锚定“建设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健康养生之都”目标,完善规划体系,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做精文旅产品,推动文化、生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打响“南阳 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城市品牌,实现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大幅提升。
01
淅川县简介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文化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众多。境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丹江湖、陶岔渠首、丹江大观苑、香严寺、荆紫关古镇等各具特色,渠首、丹江湖和荆紫关古镇纳入河南省文化旅游强省建设战略体系。
近年来,淅川县依托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以建设“文化淅川”、实施“文旅兴县”为目标,树立精品意识,创新发展举措,积极构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新格局。2021年,淅川县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第二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022年,淅川县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全省文旅文创先进集体。文化旅游融合创新案例被国家级媒体平台刊登,作为创新性工作机制广泛推广。
02
文旅融合主要做法
讲好“文旅故事”,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一是大力弘扬“两种精神”。围绕弘扬英雄渠精神、移民精神,积极推动新时代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美术等各艺术门类精品创作,完成英雄渠精神剧本创作,恢复排练提升移民精神主题戏歌、情景剧、锣鼓曲表演唱等一批传统保留剧目,推动文化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二是深度挖掘“两类文化”。围绕挖掘范蠡文化、楚文化,借助淅川县荣获河南省范蠡文化之乡、《虎(文物)》邮票发行等机遇,申请成立中国范蠡文化研究中心,策划举办商圣范蠡文化节等重要节会,复排提升香严寺《迎驾》、丹江大观苑《楚风演艺》等一批传统保留剧目,进一步打响淅川文化金字招牌和响亮名片。三是持续炒热赛事氛围。按照“乡乡参与、村村参与、全民参与”的原则,扎实组织五大群众文化系列大赛,积极承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20余场次,创作抖音视频18.3万多个,点击量累计达25亿次。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打造了渠首欢歌、民间艺术大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及美食节、赏花节、石榴节等各具特色的乡镇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做活文旅文章,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一是美食文化创作提升。结合淅川特色美食、非遗文化等,做好“文化+美食”文章,进一步创作打磨排练完善提升荆紫关“八大件”锣鼓曲和“丹江鱼”蛤蟆翁及“响盘”等舞台节目,有效利用地方品牌文化节日交流展演,让文化赋予美食灵魂,让美食弘扬特色文化。二是文旅演艺融合渗透。组织文化艺术中心演职人员有效利用双休日、节假日,以各具特色的地方品牌节目进景区、进夜市、进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主要形式,实现夜演夜游,打造沉浸式体验,培育顺应市场需求的沉浸式演艺品牌,大力发展夜市经济和“夜文化”,奏响夜市、夜演、夜游“三部曲”,点燃城市“烟火气”。三是特色文化示范引领。积极探索文化艺术服务乡村发展、乡村发展反哺文化艺术的良性发展路子,稳步推进九重邹庄“四季村晚”全国“秋晚”示范展示点打造,积极引导毛堂龙泉乡村文化合作社规模建设,并依托该村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建成集休闲观光、亲子游玩、郊游研学、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度假区,为游客提供“龙泉之夜”特色演出服务,打造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毛堂样本”。
壮大文旅产业,助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一是重大项目引领提升。聘请省博物院高资质设计部门实施新博物馆陈展大纲编制工作,打造主题明确、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陈列展览。规划投资5亿元,在南部水城一体组团建设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大剧院“三馆一院”。投资2.6亿元,对范蠡公园进行提质升级改造,打造最美山体文化公园,成为范蠡文化传播主阵地。二是文旅产业注入赋能。依托县域文化文物资源,推出圆鼎、铜爵、范蠡雕像、云纹铜禁文物拼图、无纺布袋、淅川版画装饰摆件等文创产品。在A级景区、公共文化场馆,对县域文化文物资源进行宣传展示。围绕香严寺塔林碑林石刻、大殿壁画建筑艺术和绘画工艺,与河南省文物局科技保护中心对接,制作香严寺拓片纪念类文创产品。组织对荆紫关竹编、丝编、草编等手工艺品进行升级改造,在明清古街平浪宫、山陕会馆进行宣传展示。三是优势资源盘活利用。淅川旅游亮相北京西站、天安门广场,所冠名高铁列车宣传走向全国。实施文物和非遗全媒体传播计划,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让文物非遗活起来。试点引入丹江大观苑旅游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石桥丹江库区移民搬迁传统民居群等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盘活文物建筑资源,确保文物建筑“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
03
工作成效
核心景区日益靓丽
渠首汤山公园初步建成,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展览馆项目竣工,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完成孔雀谷创3A,稳步推进丹江大观苑创5A和八仙洞创4A。香严寺、坐禅谷等智慧旅游内部设施有效改善,提升了对外形象。仓房刘裴、石桥等景观节点和服务设施持续打造,大数据中心和智慧旅游设施功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全县年接待游客80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4406亿元。
项目建设快速发展
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渠首和总干渠生态廊道2.46万亩、环库生态隔离带18.3万亩、软籽石榴和杏李等经济林果产业 30余万亩,湿地保护区面积达100多万亩。龙泉湾项目正式启动,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产业园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丹江小三峡项目、磨沟、关帝等亚行美丽乡村项目稳步推进,下湾、青龙项目进展迅速,推进实施仓房、盛湾、马蹬、荆紫关等旅游节点项目,旅游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乡村旅游渐成规模
高水平建设“江山论”、问渠、燕归来等15个红色旅游节点,高标准建设移民文化体验中心、移民文化苑、丹江移民民俗馆等教研基地10余处。培育提升瓦房星空民宿、险峰星月光宿、移民文化苑、龙泉九畹民宿等一批民宿项目。利用移民项目,新建16套民宿,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上集镇被命名为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邹庄、柴沟村被命名为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粉黛庄园被评为全市第二批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04
经验启示
领导重视是关键
淅川县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工作,县委全会明确提出“实施文旅兴县行动、建设文化淅川”战略部署。同时,高规格成立全域旅游创建指挥部,组建文旅工作专班,县委、政府主要领导每周召开例会,每月专项督查,谋划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工作。
部门联动促发展
县委政府高规格组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领导机构,制定印发方案台账,具体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稳步推进创建工作。县文旅专班充分发挥牵头揽总作用,深入一线协调督导,县直相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对照承担任务,在政策、项目、资金、环评等方面细化压实责任。各旅游企业立足大局,找准定位,加大投入,稳步高效发展。效能中心把景区提升、旅游项目建设等纳入重点督查范围,一月一督查、一季一排序,创新督查方法,共同推动文旅产业快速发展。
资金倾斜激活力
淅川县委政府出台《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奖励扶持办法》,在创优环境、用地保障、财税奖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同时出台《乡村旅游及民宿奖励办法》,对乡村旅游示范村给予30至60万元奖励,对达到标准的民宿给予20至40万元奖励,激励乡村旅游及民宿上档升级。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和全域旅游发展基金,每年拿出3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重大旅游项目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夯实发展后劲。